三农资讯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姜春艳;

    <正>近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16—202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揭示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其中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2025年11期 v.16;No.39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 我国将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欧阳曦;

    <正>近日,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大江大河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畅通“两山”转化路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意见》作为新阶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顶层设计的制度文件,主要对补偿机制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作出系统部署;《实施方案》主要明确中央层面组织协调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干流建立统一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5年11期 v.16;No.39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翟媛媛;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重点支持实施3大工程,针对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短板弱项、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等举办一批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粮油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提升工程。首先,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粮油领域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粮油产能提升主体培育。重点开展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主体培育,聚焦大豆、玉米、小麦、油菜、棉花、糖料等作物单产提升,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或单项关键技术培训,在适宜地区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技术技能水平。

    2025年11期 v.16;No.39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农业强国建设专栏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逻辑与路径

    齐佳慧;李媛媛;

    激发乡村内在动力,关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契合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的内在逻辑,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激发农民内生活力的实践经验,以及进一步提升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农民综合素养、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创新集体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增强农民组织认同等路径,以此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2025年11期 v.16;No.395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乡村振兴

  • 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的耦合逻辑、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

    毕雅丽;刘赛博;马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由高新科技驱动、内涵式发展的农业生产力新形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职业经理人、职业培训三者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农村职业经理人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动力主体;其二,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其三,培训是农村职业经理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政校企三方参与度低、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数字技术赋能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落实政校企三方联合培训的责任机制、健全完善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将数字技术嵌入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农村经理人培训的策略选择。

    2025年11期 v.16;No.39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建设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研究

    杨大蓉;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化振兴对乡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在整合资源、驱动乡村文化旅游业创新和赋能乡村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从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乡村文化数字平台的概念,并对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调研了乡村文化数字平台的建设情况,对主流官方媒体、互联网传媒主流平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平台、乡村文化数字出版平台和乡村文化产业网络服务平台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调研发现,这些平台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资源整合与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服务效果与可持续性尚待优化等问题。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参与度、优化平台功能,以及推进实现全链赋能等策略建议。

    2025年11期 v.16;No.39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困境与路径重构

    吴光晓;

    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农村,解决养老问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家庭养老压力大、空巢老人数量激增、传统养老意识淡化、医疗资源匮乏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2025年11期 v.16;No.39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数智化时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宋羿昊;王蕊;

    数字智能化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基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剖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数字素养不足和观念固化三大问题,提出数智化赋能的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2025年11期 v.16;No.39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数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播路径探索

    徐思迪;买顺杰;汤建荣;

    在数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其影响及传播路径呈现出多角度、系统化的特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和传播路径,对巩固拓展脱贫工作成效、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繁荣,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数字化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影响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与数字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传播理念与实践、加强数字化时代下高质量宣传队伍的建设、构建数字化语境下的乡村话语体系等传播路径,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三生”空间视角下村庄发展潜力评价及规划策略

    叶申武;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挖掘村庄资源禀赋和潜力,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发展策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分析枣巷镇村庄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村庄现有数据,从生态环境安全、交通区位条件、土地利用集约性、设施配套水平和产业基础等5个方面设置一级评价指标,并细化为13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村庄分级分类及村庄发展引导策略。

    2025年11期 v.16;No.39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路径

    曲璐璐;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繁荣等4个方面,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提出稳固顶层设计、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宣传、完善激励等推进志愿服务实践的路径。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空间广阔,完善政策制度、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准及营造积极参与环境,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党建引领乡村“三治”融合的经验、困境与路径优化

    朱振明;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保证。X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地开展村民自治、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德治效能,促进乡村“三治”融合。但在党建引领乡村“三治”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村民自治缺乏有效机制、乡村法治建设有缺陷、德治教化作用甚微等问题。因此,应完善党建引领的村民自治机制以提升自治水平、加强党建引领法治建设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以发挥其支撑力量,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

    2025年11期 v.16;No.395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张勇;魏影;

    聚焦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及后期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等重点任务,开展实地调研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全面总结其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同类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提供参考,助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

    2025年11期 v.16;No.39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农业经济管理

  • 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展望

    王奕捷;李星星;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域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前沿、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热点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政策、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与乡村振兴,研究前沿紧跟政策热点与“三农”发展诉求,未来的研究应围绕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2个方面展开。

    2025年11期 v.16;No.39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影响——以重庆市为例

    陈香;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返乡就业为其提供人力资源。该研究从产业发展实力、创新能力、经济能力、消费能力这4个方面出发,选取13项指标来构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熵权TOPSIS模型,测度重庆市38个县级行政区2013—2022年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创造就业机会、拓展职业空间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但重庆市县域产业结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为此,建议加强产业与专业人才精准对接、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双重属性与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视角

    贾勇;郑蕾;

    作为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革新的重要实践主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兼具市场经营与社会服务双重功能,这对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出更高要求。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特性与绩效评价特殊性,从多维度来诊断其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揭示该类组织在法人地位模糊、人才逆向淘汰等方面的内外部治理困境,并创新性提出以动态评价框架构建为核心,通过多维指标体系设计与差异化权重配置相结合的优化策略。基于此,该研究从政策、技术、激励这3个方面来优化绩效评价体系,旨在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职业教育赋能农产品电商发展路径研究

    薛静;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电子商务已成为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引擎”。当前,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面临农户技能短缺、学生实践脱节、政府资源闲置等问题。该研究以聊城市32个乡镇的586名农民、292名电商专业学生及32个特色农产品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探寻职业教育赋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提出政校乡协同共建产学研基地、高校整合资源成立农民电商培训队伍、学生组建助农实践团队、创新模式打造精品电商品牌的破局策略,通过政府统筹、高校赋能、学生参与的三维联动来破解农产品电商发展瓶颈,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职业教育赋能模式。

    2025年11期 v.16;No.39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普惠金融助力渝东北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路径研究

    彭筱;

    基于2013—2023年重庆市东北部农村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普惠金融对渝东北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存在“马太效应”;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核心驱动力,但城乡要素流动受制度性“壁垒”限制;农村基础设施对低收入群体具有益贫性,政府支农存在政策效力稀释。基于此,研究提出通过推行差异化普惠金融来破除城乡“壁垒”,定向投资基建,发展特色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增效。

    2025年11期 v.16;No.39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乡村振兴视域下山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李思源;吴建华;马德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依托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康养旅游业。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山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总产值显著增长。但当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气候、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协同治理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地发展,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助推山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新乡市桃产业现状分析与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王亚杰;张吉;王保全;刘克帅;李元;程召阳;闫新房;

    为推动新乡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分析新乡市桃产业分布情况、品种结构及栽培模式、产业融合和政策支持等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当前新乡市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落后、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加强产业融合和科技支撑等发展对策,旨在推动新乡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民宿服务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吉林市南沟村为例

    吕萌;朱伟健;

    在智慧旅游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吉林市乡村民宿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服务质量模型,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市南沟村民宿服务品质差距及成因,如智慧设施不完善、个性化服务缺失、顾客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并针对性提出5个提升策略,即强化民宿智慧化设施投入、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引进民宿智慧化人才等,旨在促进吉林市乡村民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2025年11期 v.16;No.39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海口市农业低碳绩效评价研究

    赛吉拉夫;

    引入农业碳汇,结合2015—2023年海口市面板数据,利用碳计量模型及ML效率指数来评价海口市农业低碳绩效。结果表明:在研究周期内,海口市具有良好的碳净汇效应,且能实现有效发展,改进农业低碳发展绩效。据此,提出制定法律法规、聚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发挥财政支农积极作用等对策建议,旨在实现海口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11期 v.16;No.39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农艺·园艺

  • 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初探

    陈郁芬;余志坚;吴小龙;包水明;严思敏;谢远财;熊辉;

    由于长期实施森林保护、禁止乱砍滥伐等举措,我国拥有广阔的林地面积。在此良好的绿色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森林保护的重要途径。针对丘陵、山区农业发展需求,东华理工大学以“科技特派团”与“科技小院”为服务载体,深入开展林下食用菌栽培品种与管理技术研究,重点研究高温和低温品种搭配、需覆土与非覆土品种搭配及地块周期性轮作模式,解决了食用菌周年生产难题,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风险,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管理技术。实践表明,林下食用菌套种模式增加了食用菌产量,提高了农民经济收益,推动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真正把科技转化成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2025年11期 v.16;No.39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两种新型肥料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赵永萍;安淑君;朱占录;

    为了解新型肥料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引进螯合钾锌硼尿素等新型肥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不同施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推荐施肥条件下,施用新型肥料后,马铃薯大薯率、薯块质量等指标及产量均表现较好。不同处理下产量依次排序为:处理4(应用新型肥料)产量为28 702 kg/hm~2,处理3(推荐施肥)产量为27 207 kg/hm~2,处理2(农民习惯施肥)产量为24 263 kg/hm~2,处理1(不施肥)产量为19 406 kg/hm~2。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产量具有差异,施用化肥对马铃薯具有增产作用,其中施用新型肥料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2025年11期 v.16;No.395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道地中药材专栏

  • 核桃分心木不同极性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唐海梅;林婧;韦俏娜;

    为研究核桃分心木不同产地与极性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以10个产地的核桃分心木为研究对象,经石油醚、三氯甲烷等溶剂萃取,获得6种极性部位提取物。试验结果表明,产地差异显著影响α-葡萄糖甘酸抑制活性,产自安徽省亳州市的S_(10)活性最强(IC_(50)=0.000 271 2 mg/mL),优于阿卡波糖(IC_(50)=0.000 312 5 mg/mL)。在不同极性部位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活性最突出(IC_(50)=0.000 581 7 mg/mL),其在0.01 mg/mL质量浓度时抑制率达93.57%,接近阳性对照(94.66%);活性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水提部位>正丁醇部位>三氯甲烷部位>醇提部位>石油醚部位。核桃分心木S_(10)样品展现出显著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潜力,为开发天然降糖药物提供了关键组分筛选依据及地域资源优选策略。

    2025年11期 v.16;No.395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林业·园林

  • 秦岭古道文化遗产景观质量评价——以子午道为例

    杨阳;李玉竹;

    秦岭古道作为古代交通文化、商贸文化、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研究以子午道为例,基于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及专家学者讨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秦岭古道文化遗址景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组合与布局、景观设施与服务4个准则层指标,以及古道保存现状等14个指标层指标。结果显示,准则层权重为人文景观(0.356 4)>自然景观(0.325 7)>景观组合与布局(0.193 6)>景观设施与服务(0.124 3),指标层中的古道保存状况、地貌景观观赏价值、节点景观吸引力、步行道与栈道质量在对应准则层中权重均最大。根据权重值排序,提出子午道文化遗产景观质量提升策略,以期为秦岭古道文化遗产景观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11期 v.16;No.39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滨海生态景观营建方法及其应用——以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为例

    郑伟;

    滨海生态景观营建对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以莆田市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为例,分析提出滨海生态景观营建应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基础,以实现人文景观价值为核心目标,充分尊重场地自然特征与生态功能,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从滨岸生态空间提升、生境空间改善、灵动空间塑造、地域文化传承与活化、多元功能融合发展五个维度构建滨海复合型生态景观空间,重塑多样化生态系统与生物栖息环境,形成集生态人文、休闲游憩、科普教育、湿地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海生态景观序列,从而彰显地域特色与人文价值,促进产城融合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昭通市森林督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罗生;孔晓燕;万坤;

    森林督查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常规性监管措施。建立自上而下的森林图斑自查核实监管机制,开展常态化森林资源监管,督促各级林业部门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加大对涉林案件的发现、查处和整改力度,可有效遏制违法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研究以昭通市2018—2023年森林督查数据为例,分析破坏森林资源的重点区域和类型,并提出森林资源管理建议,为今后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16;No.395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园林低维护地被植物的筛选与养护模式

    史璞玉;徐卫博;

    园林地被植物作为景观构建的核心基础要素,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养护成本高的问题,容易造成资源过度消耗,妨碍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园林低维护地被植物的筛选与养护模式创新为核心,综合考量植物生态适应性、抗逆性等多重指标,筛选出适配西安市环境的低维护地被植物种类,并从精准化养分管理、节水型灌溉技术、科学修剪整形等维度,构建一套高效节能的养护技术体系,以期为低维护地被植物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11期 v.16;No.395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资源·环境·生态

  • 农村小微水体简便易行治理技术研究

    吴炼石;李春梅;李晓静;

    农村小微水体因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弱等特点,易出现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针对农村小微水体特点,遵循控外源、减内源、提升水体自净能力的技术路线,研究简便易行的治理技术。在控制外源污染方面,相关部门应杜绝污水直排,采取雨污分流改造等措施控制汛期污染;在削减内源污染时,对于营养物质富集的底泥,可采用清淤+资源化利用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底泥,应首选原位治理方法;在水体净化与长效维护方面,可通过水系连通、投加微生物菌剂、构建水生态系统、设置净水设施等手段来实现,并制订水华应急治理方案。

    2025年11期 v.16;No.395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乡土草种在鄂尔多斯市草原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发展思路

    樊金富;杨心越;苏秦;折维俊;张敏;

    草原退化是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草种是草原生态修复的重要物质基础。乡土草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具备生态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价格低等特点,其在草原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乡土草种在鄂尔多斯市草原修复中的实践应用为案例,系统分析其面临的技术瓶颈、政策短板及实践困境,并针对性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1期 v.16;No.395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治理模式分析

    李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四五”时期是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任务之一。对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和采用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为下一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巩固提升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

    2025年11期 v.16;No.395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基于雨水收集系统的乡村地区雨洪灾害与水资源调控路径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

    高荣;

    聚焦于中国西部关中农村地区,探讨了基于雨水收集系统的乡村地区雨洪灾害与水资源调控路径。关中地区作为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雨洪灾害及干旱现象交替出现,对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通过分析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地形特点及水资源分布状况,设计了适合当地的雨水收集策略,旨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并提升乡村地区的防洪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有效减缓洪涝压力,为当地提供补充水源,减少对公共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家庭用水的可持续性。

    2025年11期 v.16;No.395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现代农业工程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贵州省马铃薯智慧农业可视化预测系统设计

    卢嘉宇;鲁亮;廖上琳;赵庆涛;黄钦;

    科技飞速发展,智慧农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主要依靠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监测与管理效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贵州省是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地之一,但当地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此,研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根据贵州地区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数据,创建了一套针对马铃薯的智慧农业可视化预测系统。该系统采用Django框架、B/S架构、Hadoop大规模集群及Echarts可视化技术构建,运用随机森林回归算法来动态预估马铃薯的产量和生长趋势,其AI助手还具备智能问答功能,能够针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等问题,为农户的种植决策提供支撑。

    2025年11期 v.16;No.395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乡村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现状及提升策略

    刘慧滢;

    灌区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乡村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失修、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水利移民事务中心的实践探索,深入剖析乡村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现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揭示灌区工程完好率不足60%、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等现实困境;为积极响应并推进乡村灌区现代化建设,切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从政策、目标任务、长效机制、工作效能、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提升策略,旨在全力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2025年11期 v.16;No.395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山区乡镇水厂供水设计难点分析

    卫秀萍;秦菁;

    某些山区乡镇供水现状条件差,缺乏科学规划,水源多且分散,不利于运行管理。在山区乡镇供水设计中,考虑地形条件的复杂性、用水点的分散程度、设计流量偏小等情况,设计了不同的管网布设方案,并对其进行水力计算,调整管径,使计算的水头损失及末端自由水头满足要求。研究比较了线路水力条件的优缺点,论述了不同方案的应用情况,同时考虑工程投资,分析了山区乡镇供水项目设计中从低处分支引水的可行性,为节约工程投资提供了可能性。

    2025年11期 v.16;No.395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