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雅丽;刘赛博;马宁;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由高新科技驱动、内涵式发展的农业生产力新形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农村职业经理人、职业培训三者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农村职业经理人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动力主体;其二,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其三,培训是农村职业经理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政校企三方参与度低、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不健全、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数字技术赋能程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应从落实政校企三方联合培训的责任机制、健全完善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机制、将数字技术嵌入职业培训等方面进行农村经理人培训的策略选择。
2025年11期 v.16;No.39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杨大蓉;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文化振兴对乡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而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在整合资源、驱动乡村文化旅游业创新和赋能乡村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从乡村文化数字平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乡村文化数字平台的概念,并对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调研了乡村文化数字平台的建设情况,对主流官方媒体、互联网传媒主流平台、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平台、乡村文化数字出版平台和乡村文化产业网络服务平台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调研发现,这些平台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资源整合与利用程度相对较低、服务效果与可持续性尚待优化等问题。基于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加参与度、优化平台功能,以及推进实现全链赋能等策略建议。
2025年11期 v.16;No.395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吴光晓;
家庭养老作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养老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农村,解决养老问题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人口的流动,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如家庭养老压力大、空巢老人数量激增、传统养老意识淡化、医疗资源匮乏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此,提出优化路径,以期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2025年11期 v.16;No.39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宋羿昊;王蕊;
数字智能化发展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基于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剖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体系不健全、数字素养不足和观念固化三大问题,提出数智化赋能的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2025年11期 v.16;No.39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徐思迪;买顺杰;汤建荣;
在数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向,其影响及传播路径呈现出多角度、系统化的特点。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价值和传播路径,对巩固拓展脱贫工作成效、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繁荣,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数字化背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影响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与数字化传播的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传播理念与实践、加强数字化时代下高质量宣传队伍的建设、构建数字化语境下的乡村话语体系等传播路径,以此推动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叶申武;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挖掘村庄资源禀赋和潜力,因地制宜制定村庄发展策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分析枣巷镇村庄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基于村庄现有数据,从生态环境安全、交通区位条件、土地利用集约性、设施配套水平和产业基础等5个方面设置一级评价指标,并细化为13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村庄分级分类及村庄发展引导策略。
2025年11期 v.16;No.39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曲璐璐;
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文化繁荣等4个方面,分析了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提出稳固顶层设计、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强化宣传、完善激励等推进志愿服务实践的路径。研究表明,志愿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空间广阔,完善政策制度、整合资源、提高服务水准及营造积极参与环境,有助于推进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朱振明;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保证。X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地开展村民自治、稳步推进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德治效能,促进乡村“三治”融合。但在党建引领乡村“三治”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村民自治缺乏有效机制、乡村法治建设有缺陷、德治教化作用甚微等问题。因此,应完善党建引领的村民自治机制以提升自治水平、加强党建引领法治建设以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德治教化作用以发挥其支撑力量,最终实现“三治”有机融合,达到乡村善治的目的。
2025年11期 v.16;No.395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张勇;魏影;
聚焦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行动及后期长效管护机制建设等重点任务,开展实地调研分析,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全面总结其做法及成效。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实际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及同类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提供参考,助力乡村环境持续改善。
2025年11期 v.16;No.395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王奕捷;李星星;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2000年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域的发文量、研究热点、前沿、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热点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政策、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与乡村振兴,研究前沿紧跟政策热点与“三农”发展诉求,未来的研究应围绕乡村振兴和新时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2个方面展开。
2025年11期 v.16;No.395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陈香;
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是县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返乡就业为其提供人力资源。该研究从产业发展实力、创新能力、经济能力、消费能力这4个方面出发,选取13项指标来构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熵权TOPSIS模型,测度重庆市38个县级行政区2013—2022年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结果显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在创造就业机会、拓展职业空间和改善就业环境等方面对大学生返乡就业产生积极影响,但重庆市县域产业结构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为此,建议加强产业与专业人才精准对接、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从而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与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贾勇;郑蕾;
作为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革新的重要实践主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兼具市场经营与社会服务双重功能,这对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提出更高要求。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特性与绩效评价特殊性,从多维度来诊断其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揭示该类组织在法人地位模糊、人才逆向淘汰等方面的内外部治理困境,并创新性提出以动态评价框架构建为核心,通过多维指标体系设计与差异化权重配置相结合的优化策略。基于此,该研究从政策、技术、激励这3个方面来优化绩效评价体系,旨在促进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2025年11期 v.16;No.395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薛静;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电子商务已成为激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引擎”。当前,山东省农产品电商发展面临农户技能短缺、学生实践脱节、政府资源闲置等问题。该研究以聊城市32个乡镇的586名农民、292名电商专业学生及32个特色农产品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研、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探寻职业教育赋能农产品电商发展的路径,提出政校乡协同共建产学研基地、高校整合资源成立农民电商培训队伍、学生组建助农实践团队、创新模式打造精品电商品牌的破局策略,通过政府统筹、高校赋能、学生参与的三维联动来破解农产品电商发展瓶颈,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职业教育赋能模式。
2025年11期 v.16;No.395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 彭筱;
基于2013—2023年重庆市东北部农村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普惠金融对渝东北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但存在“马太效应”;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核心驱动力,但城乡要素流动受制度性“壁垒”限制;农村基础设施对低收入群体具有益贫性,政府支农存在政策效力稀释。基于此,研究提出通过推行差异化普惠金融来破除城乡“壁垒”,定向投资基建,发展特色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增效。
2025年11期 v.16;No.39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李思源;吴建华;马德富;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依托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康养旅游业。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山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区域总产值显著增长。但当地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气候、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协同治理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地发展,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助推山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王亚杰;张吉;王保全;刘克帅;李元;程召阳;闫新房;
为推动新乡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分析新乡市桃产业分布情况、品种结构及栽培模式、产业融合和政策支持等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当前新乡市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品种结构不合理、栽培模式和技术落后、生产和技术服务体系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高素质劳动力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省力化栽培模式、加强产业融合和科技支撑等发展对策,旨在推动新乡市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期 v.16;No.39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吕萌;朱伟健;
在智慧旅游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吉林市乡村民宿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服务质量模型,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吉林市南沟村民宿服务品质差距及成因,如智慧设施不完善、个性化服务缺失、顾客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并针对性提出5个提升策略,即强化民宿智慧化设施投入、提升民宿管理水平、提供个性化服务、完善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引进民宿智慧化人才等,旨在促进吉林市乡村民宿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2025年11期 v.16;No.395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 赛吉拉夫;
引入农业碳汇,结合2015—2023年海口市面板数据,利用碳计量模型及ML效率指数来评价海口市农业低碳绩效。结果表明:在研究周期内,海口市具有良好的碳净汇效应,且能实现有效发展,改进农业低碳发展绩效。据此,提出制定法律法规、聚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发挥财政支农积极作用等对策建议,旨在实现海口市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11期 v.16;No.39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